工信部: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“智”增效
来源: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:2015年11月18日

近年来,工信部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科技创新对人才的要求,创新专技人才培养,认真组织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。工程实施以来,合计培训人数达到120多万,34期高级研修班被纳入国家级研修项目,两家部属单位成功申请成为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,对行业人才队伍乃至整个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现。

高位推进,统筹资源调配

在全国每年培训100万名高层次、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的目标中,工信部承担了30万人次的培训任务,是所有领域中任务最重、规模最大的。

如此庞大的工程推进起来并非易事,需要有坚强的组织保障。2012年,工信部知识更新工程协调小组正式成立,原副部长杨学山兼任组长,成员为部机关16个司局主要负责同志。随后,工程实施办法和工作细则、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相继出台,保障了各项任务的落地。

“我们自己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,”工信部人才中心副主任李宁说,“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,调动各方资源,形成工作合力。”利用现有的工作基础,工信部统筹行业资源、社会需求和培训渠道,将部内相关业务司局、部属单位、行业协会学会、地方工信主管部门和中央企业集团等培训资源纳入体系。

渠道多元、形式多样的培训搭建起了工信部知识更新工程的广阔平台。如中小企业司依托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、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培训,每年完成装备制造和信息领域专业技术岗位培训3.3万余人次。上海市经信委同市教委、中航工业商发共同签署协定,联合开展高水平人才培养。

服务发展,对接产业需求

“这次高研班的内容不但贯穿了整个集成电路产业链,更是覆盖了整个产业面。”参加完今年6月工信部举办的“集成电路先进技术及管理”高级研修班,天津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的李宝香深有感触地说,“这些内容正是我工作中急需的,就像得到了及时雨一般。”

在这期高研班的课程安排中,既有对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趋势、技术发展方向的解读,又有对投资基金运作、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等内容的介绍,还有到该领域领军企业进行的现场学习研讨。为期6天的培训内容丰富,与产业实际联系紧密,让学员们享受了一场知识“盛宴”。

工信部在实施知识更新工程中,紧紧围绕工业转型升级、两化融合和新型工业化建设设置培训项目,如“大数据技术和应用”高级研修班、“工业转型升级”专题研讨班、“互联网+智能制造”论坛等,重点面向关键核心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培养,使人才培养与产业形态分布、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,为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

参训学员的选择也面向产业发展大局。学员中有相关企业高级技术主管,有地方政府专业技术干部,还有协会、开发区等高级技术人员等,由这些人将培训所学带回工作中去,相关行业和地方部门再结合实际开展类似的培训。工信部人事教育司人才工作处调研员曾卫明介绍:“既有技术中坚又有管理人员,集中学习进修不仅能交流思想、碰撞智慧,往往还能产生一些‘金点子’。”

注重特色,加强基地建设

在众多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中,工信部部属的两家教育基地——部人才交流中心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注重发挥优势,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。

在现有软件人才培养体系、中小企业人才培训体系、国际人才引进和出国培训体系、信息化工程师教育培训项目的基础上,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继续开发、甄选培训项目,与相关行业协会、企业联合开展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和岗位培训活动;通过举办“蓝桥杯软件大赛”“ERP应用人才大赛”“GIS技能大赛”等,提升工程社会影响力;积极开发在线学习平台,建设网络学习中心,形成网上知识更新培训的教、学、考、管体系。

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基地充分利用学校资源,7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、4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、航空创新实践基地、云计算工程师培训基地等为继续教育培训提供了实训实践条件;培训师资一部分来自校内、一部分来自校外,根据培训项目内容还邀请本行业国际国内的领军人物参与授课;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继续教育协作机制,不断拓展服务面和提高继续教育质量,建设在航空、航天、信息化领域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继续教育品牌。

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,下一步,工信部将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准则,以落实工程任务为重点,不断完善工作机制,建立健全实施体系,深入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,为促进工业、通信业和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。


文章搜索